什么是“外铄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基本观点 代表人物 评价 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成熟机制决定的。 中国孟子,西方的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 忽视外部因素和人的能动性,推崇人的自然性;注意人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人的成熟与学习的关系,值得肯定。 外铄论 认为的发展主要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或要求,以及他人的影响等等。 中国荀子、美国行为评论创始人华生 走到了内发论的反面,肯定外界因素对人的作用。 互动论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瑞士皮亚杰 克服了直线式思维的缺陷。 主体实践论 发展主体的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人发展的根本力量。没有主体的实践,任何发展都有不可能实现。 叶澜(本书观点) 进一步从动态的角度看待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较辩证。 顺序性和阶段性的教育定义:“见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4、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规律 生理表现 心理表现 教育意义 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在现代,个体社会性成熟后推,个体性成熟则前移,造成身心成熟的异时现象。 关键期问题。 顺序性 身体发展从上至下、从中间至四肢,从骨胳至肌肉。(如图) 如皮亚杰认为人的智力发展按照感知运动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和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同时教育要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 阶段性 人生的发展阶段分为: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 如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育应遵循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展开相应的教育活动。 互补性 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 如人的精神力量、意志和情绪状态,可帮助人克服疾病。 教育者应树立这样的信心:不管个体自身条件处在怎样的状态下,只要生命还存在,发展的可能也就存在,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永远共存。 个体差异性 男女性别差异 气质差异,能力差异 在教育工作中,把握年龄阶段特征是必须的,但还需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