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意思: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出处: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
译文:自然法则不象弓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规律是减少过剩和不足的供给。然而,社会规律是不一样的。应该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因此,道的圣人可以做一些没有占有的事,有所成就而不居功。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扩展资料: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创作背景:
老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情况是周朝的形势很弱。为了争夺霸权,战争还在继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完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尹喜年轻时喜欢观察天文学,阅读古籍,有着深厚的造诣。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王朝的兴衰和人民的安危为教训,追根溯源。写了第一篇和第二篇,共五千字,即《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