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现在中国使用的国玺

现在中国使用的国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现在中国使用的国玺

盖有国玺印记国书首次面世 在100平方米左右的展厅里,存放在玻璃展柜中的一份颜色微红、长约一米的文件特别显眼,文件的右侧有两个红色的繁体大字“国书”。 档案馆编辑研究处李星处长告诉记者,这是1950年由我国首任驻瑞典大使耿飙呈递给瑞典国王的国书复制件,完全按照当年新中国第一批国书的标准复制,大小及式样与原件一模一样。“国书是交给外国的,我们自己不保存,这次特别从瑞典外交部那里复制得来。” 李处长介绍,非常特别的是,这封国书除了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外长的签名外,还盖有国玺�国印�印记。“现在我国的国书已经不再使用国玺了,只是由国家元首签署、外长附署,不需国玺。”李处长说,这是盖有国玺的国书首次展出。 新中国“国玺”诞生秘闻 进入1949年,随着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的节节胜利,新中国诞生在即,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项筹备工作加紧进行,刻治国印的事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周恩来交待了办理国印之事 1949年6月,新政府筹备委员会在北平正式成立。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完成各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刻治国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随后,周恩来向陈叔通交待了刻国印之事。 国印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权力,象征着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权威,一定要刻治好,体现出新中国的新面貌。工作十分繁忙的陈叔通,把一些具体工作委托给副秘书长齐燕铭去办。 齐燕铭邀请京城治印名家张樾丞、顿立夫、唐醉石和魏长青共同研究探讨,从治印所用材料、采用字体、印章大小、由谁来刻治,都认真作了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供中央领导决策参考。 国印出自农家子弟之手 张樾丞,河北省新河县小寨村人。1883年,他出生于贫寒的农民家庭,只读过几年私塾。14岁那年,他步行数百里去京城琉璃厂刻字铺学艺,18岁正式出师。他自知文化功底薄,故学习非常勤奋,常向出入琉璃厂的文人墨客求教,长进很快。时间长了,便和这些文人墨客结为朋友。 张樾丞还精于刻铜艺术,为京城一绝。他把刻竹的刀法运用在刻铜上,生动古雅,别具一格,成为刻铜艺术中成就最高的艺术家。 正因为他有如此传奇色彩的篆刻经历和卓绝技艺,所以新中国第一大印的刻治非他莫属。 宋体字堂而皇之上了国印 开国之印的字体,最引人注目。它一反历朝历代国玺的传统,改篆体为宋体。 宋体字庄严大方,规范严整,易识易认。当中央政府决定国印采用宋体字时,张樾丞先生极为高兴,反复说,好极了,好极了。好在哪里呢?他对家人讲:“毛泽东这个人了不起,历朝历代的国印都采用篆体字,他却定为宋体。宋体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认。共产党的心里真是念着老百姓的。”开国之印采用宋体字,可谓开一代新风。后来的官印都是宋体字,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如今,这枚开国之印仍完整地珍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新中国诞生和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