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夔纹铜禁具体资料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禁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宴飨时用来盛放酒器的几案,属于承尊器,多为铜质,存世品很少。已发现最早的铜禁为西周初期,春秋战国时人们仍有使用。周人所谓的“禁”,可能有禁戒饮酒的意思。郑玄的解释是“名之为禁者, 因为酒戒也。”据金文和古代文献记载,周初曾经厉行禁酒,可能是出于更有效地督促民众实行禁酒的考虑, 当时的统治者就把置放酒具的器座命名为禁。 这件西周铜禁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器型为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四面饰有夔纹,制作精良,纹饰生动。夔,是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此纹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这件夔纹铜禁面上有三个椭圆形的孔,主要用作放置尊、卣、觚之类的酒器,前后壁各有十六个长方孔,左右壁各有四个长方孔。铜禁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目前传世的西周铜禁仅两件,另一件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此件是中国出土铜禁中体形最大的一件,是研究中国青铜禁的珍贵实物资料。 当然,西周夔纹铜禁的价值不仅在于稀少,还在于曲折的流传经历更是为后人津津乐道。 当时担任陕西省地方军阀党玉琨长期盘踞在陕西凤翔、宝鸡地区一带,而这里恰恰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1925年,党玉琨便开始召集民工及其部队在宝鸡地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盗宝活动。仅八个月便盗挖出土了约1500件文物,其中就包括这件西周夔纹铜禁。北伐战争爆发不久,党玉琨在宝鸡大肆盗宝,聚敛财物,势力逐渐扩大,很快就引起了冯玉祥的注意。加上盗挖古墓的过程中,党玉琨等人残酷欺压百姓,作恶多端,引致天怒人怨,民愤四起,更使冯玉祥感到必先除之而后快。因而便派担任陕西省主席的宋哲元出征凤翔,党玉琨在凤翔东城墙下被击毙。这批文物便落到宋哲元手中,为了安全起见,宋哲元将这些文物辗转运到了天津英租界他的寓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于是这些文物全部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好在宋家以请客、送礼等手段从日本人手中要回了部分被扣押的文物,其中也包括这件夔纹铜禁。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宋家将夔纹铜禁等大件文物藏在了房子的夹道中,使其免遭于难,使这件孤品得以幸存。西周夔纹铜禁,在天津隐匿了四十余年,直到1968年,才由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发现。当专家发现它时,闻名全国的稀世珍宝——西周夔纹铜禁已被砸成了碎片,据说有的残片还被当作废品卖掉了。天津的文物工作者不辞辛苦努力寻找,终于在天津电解铜厂的废料中找得了残片。1972年5月,天津市将这些国宝碎片送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请专家对其进行修复,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工作最终使其完好如初,再现了昔日的风采。 来源: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0-02/21/content_12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