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资料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孟加拉族人,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反现代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西方国家,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文学成就
除诗外泰戈尔还写了小说、小品文、游记、话剧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诗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语写成,在孟加拉语地区,他的诗歌非常普及。他的散文的内容主要是社会、政治和教育,他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在泰戈尔的诗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同时,他所表达的爱(包括爱国)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
印度国歌《人民的意志》和孟加拉国国歌《金色的孟加拉》都使用了泰戈尔的诗。威尔弗雷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受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中、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他的小说多取材于孟加拉河流域,多以抨击殖民主义统治,斥责封建道德习俗为主题。《太阳与乌云》、《饥饿的石头》、《妻子的信》都是永远受人喜爱的名篇。世人一致认为长篇小说《沉船》、《戈拉》是泰戈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孟加拉文最伟大的小说。
《沉船》通过青年大学生罗梅西曲折复杂的恋爱、婚姻故事,揭示了封建婚姻制度与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男女之间的尖锐矛盾,批判了包办婚姻以及青年男女婚前不允许见面的陋习。《戈拉》则通过着力塑造爱国知识分子戈拉的形象,提出了消除宗教偏见,实现各民族解放才是爱国主义的课题。两部小说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当时印度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扩展资料:
影响
台湾日据时代诗人王白渊留学日本期间,对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学及哲学思想产生兴趣,同时也对甘地的印度独立运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兴致盎然,并且寄予高度的期望。他分别在1927年撰写《诗圣泰戈尔》,1930年撰写《甘地与印度的独立运动》,两篇文章都把印度的文艺复兴与独立运动,视为亚洲从帝国主义解放的先声。
王白渊的代表作--日文诗集《荆棘之道》,诗文流露的生命观、美学观,以及一些作品的用字遣词,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梵我不二”的哲学思想与诗作风格的影响。
思想
泰戈尔的思想植基于古印度的泛神论,吸收了《奥义书》和《神赞》里人神一体、人我交融的哲学,用诗的语言,对生命加以肯定和礼赞。在他的诗歌中,泰戈尔也表达出了他对战争的绝望和悲痛,但他的和平希望没有任何政治因素,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个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