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那时花开》的内容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高晓松首部创作并执导的电影《那时花开》由周迅、夏雨和朴树三个明腕主演,影片讲述一个女孩(欢子)和两个男孩(高举、张扬)的故事。片子拍摄完成于上个世纪的1999年,拍完后被禁演,在本世纪2002年终于得以解禁花开,只是这个花开的过程没有呈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束万束梨花开”的繁华景象,而是点点浸润,悄悄蔓延,渐渐入心,就像国画里的湿法技巧,一点点的荫湿扩散,弄得似有还无,似无还有的莹润感觉。 “月光下的城 城下的灯下的人在等/人群里的风 风里的歌里的岁月声/谁不知不觉叹息 叹那不知不觉年纪/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电影在老狼透着迷惘的声音中开始。黑白的片段,无声的对白,雨夜中的拥吻,落雪下的分离,这些总是让人愿意回忆往事,总是叫人怅然渐生。那群裾飘飘的白色婚纱,那茫然游弋的眼神,那逝去的花儿,那份改变的纯真和不见的青春,剩下的只有时间和曾经落叶的悲伤。 电影开篇的凌乱,让人觉得窒息、模糊,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欲望,没有足够的心情,估计是没有人会看下去的。 “在和欢子离婚后,我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双秀园一号。有时觉得过了许多年,有时觉得过了许多天。我始终相信欢子(周迅)和高举(夏雨)会在外面的世界重逢,不然的话,我们的诺言就真的没了意义。”在张扬(朴树)的独白中,电影画面切换到气息浓愈、时尚感强烈的现代场景:过街天桥、人体模型、抽象浓艳的局幅广告、一群忙碌的人们和一个安静坐在广告下看体重秤的孤独老人,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代表着一种征兆和寓意。 电影在散乱无章中继续着,茫然而无头绪,让人琢磨不定,看不清、猜不到。什么是结局?什么是过程?在有意无意中,诺言不知是该忘却还是要兑现。忘却了,或许一切可以重来,兑现了,幸福或许将擦肩而过,留下的将是不堪的凌乱,和寻觅青春痕迹。 曾经青春的年代,我们,需要的是爱,是无暇,是裙裾飘飘上写满的浪漫,是回眸一瞥中刻上的美丽。那时天是蓝的,空是满的,还有大朵的云团是飘的。而现在呢?天依然是蓝的,而我们想要的却是逝去的蓝色。 国画中有一个画法叫做“皴”,就是先画好了轮廓,再一点点细刻画的暗理和纹路。电影在不连贯中,延续着类似这样的手法,一点点往里填,填内容、填颜色、填故事。 忍耐中,我等待着故事的落幕。 “一个人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就是让自己不在是从前那个人,这样诺言就没了意义。其实一切诺言也只有在所有其他的事,都没了意义之后才变得非凡起来。” “我们曾经很快乐,但是现在……我们决定从此以后互不认识。” 高乐不在是高举,张扬却独自在黑与白的世界中等待着另外两个人的重逢。而欢子呢?欢子在五彩斑斓、繁花似锦的世界中想着两个人,一个周一至周五属于他,一个周六属于另一个他,一个像一个孩子,一个像一双眼睛。欢子的世界是两个与她有关的男孩子,两个男孩子的世界里装的都是欢子。他们仨成了一个结,捆绑缠绕在一起,而又随着年轮的轧过,让时间给剪断分离。为了那个不再认识的诺言,为了那一起的日子,他们各自奔天涯。 青春岁月,岁月青春。 那无意识仰起脸绽放地最美的微笑,那草原的树,树上的纸鸢,那三人骑的自行车,那丢弃在站台上的面具,还有那驶向远方的火车,它们是滑过指尖的符号,会偶然涌上心头。成长的结果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实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歌唱关于青春的说法一触即断。 感谢电影,感谢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