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针工作原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在雷雨天气,高楼上空出现带电云层时,避雷针和高楼顶部都被感应上大量电荷,由于避雷针针头是尖的,所以静电感应时,导体尖端总是聚集了最多的电荷。这样,避雷针就聚集了大部分电荷。
避雷针又与这些带电云层形成了一个电容器,由于它较尖,即这个电容器的两极板正对面积很小,电容也就很小,也就是说它所能容纳的电荷很少。而它又聚集了大部分电荷,所以,当云层上电荷较多时,避雷针与云层之间的空气就很容易被击穿,成为导体。
这样,带电云层与避雷针形成通路,而避雷针又是接地的,避雷针就可以把云层上的电荷导入大地,使其不对高层建筑构成危险,保证了它的安全。
扩展资料:
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电和避雷针的发明者。
有一天下午,天气闷热,天空布满了乌云。突然,轰隆隆的雷声从天而降,一条耀眼的闪光划破天际,随之而来的就是狂风暴雨。只见高楼被击倒一角,有人遭电击死亡。
富兰克林心想:“太可怕了!我一定要研究出对付雷电的办法来。”他立刻行动起来,卖掉自己经营的印刷厂,创办实验室,专心于科学研究。
每当雷电来临,富兰克林就冒着生命危险冲向田间,放各种引电试验,但都没成功。
有一次,他看见儿子在放风筝,突然来了灵感:对了,何不用风筝来引电?几次试验都没有成功。又一个雷电即将来临之时,他把风筝放上了天。风筝越飞越高,大雨倾注而下,他握风筝线的手突然一阵麻木;挂在风筝下端的铜片,顷刻发出声响,冒出火花。
“成功了,成功了!”他大叫起来。他终于用风筝把空中的闪电引至地面,揭开了雷电之谜。后来,富兰克林深入研究,了解了电的流动性,还把电分为正电和负电,于是最终发明出把铁丝装在屋顶,再连接到地面,做成了最早的避雷针。富兰克林的发明,造福于人类,并为科学家走向电的世界开辟了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避雷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