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骏马图》简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骏马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09.3cm,横53cm。 在我国美术史上,远自秦代壁画、秦始皇陵兵马俑之时马已是艺术表现的对象。历代也有诸多画马的名家,曹霸、韩干、韦堰、李公麟等都以画马而名垂百代。徐悲鸿在这些艺术名家的成就面前, 更有所发展他赋予马这一富有灵性的动物以新的情感和新的艺术形象。 纵观徐悲鸿不同时期画的马这种情感的象征意义也在不断的变化,他总是用自己手中的笔和笔下的马来表达自己的希望和理想。徐悲鸿的马之所以动人正在于他将高度的艺术技巧同自己心中之“ 意“ 融合于一体, 而徐悲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盖艺术乃民族生活之现象思想之征。”“一洗凡马万古空”这是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中赞扬唐代画家曹霸画马的名句可以说用它来评价徐悲鸿笔下的马恰到好处。看到徐悲鸿的“ 马”尤其是他的这幅《骏马图》, 更让人觉得过目难忘甚至为之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徐悲鸿所画的马之所以驰名,就是因为他熟悉马早在欧洲留学时他对马的速写就不下千幅还作过马的解剖所以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详审其动态及神情。年他在印度讲学期间又经常领略马的姿态,了解马的气、性格和气质。从这一画作中就可看出画家将自己所掌握的这些有关马的技巧和感受同中国传统笔墨结合起来以塑造他心中之马。刚劲稳健的线条准确勾画出马的头、颈、腹、臀、腿等结构要点又以饱酣奔放的墨色笔势挥毫铺写马的颈部鬃毛和鬃尾但在局部细节的处理上,他又吸收了西方注重光影明暗的表现方法辅以变化有致的淡墨。然而,正是这种把中西画法揉合得天衣无缝的画法使徐悲鸿笔下的马既满了勃勃生机,又富于笔情墨趣。骏马精神振奋,舞动有力的四蹄狂奔飘洒的尾巴和劲力狂放的鬃毛让观画者如同感受到骏马激昂奔跑的激情,似它在寻觅着奔向自己向往的地方。画右侧有徐悲鸿的落款“ 天马来从西域涉流沙九夷服壬午大蜀客贵阳悲鸿”并铃有一阴文名章。这样就可以了解到, 这幅画作于年时年正是画家刚自印度讲学归来,并客居贵阳的时候此时也是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激战正酣之时他那如同鬼斧神工的笔挥毫泼墨用那生机勃发的马的形象和精神寄托他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期待之情。托物兴怀以马托写他的爱国热情,这是徐悲鸿创作的显著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