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死得轻于鸿毛的事例

死得轻于鸿毛的事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死得轻于鸿毛的事例

魏忠贤,结党营私,蒙蔽朝廷,严嵩,妒贤嫉能,陷害自己的恩人加上司再加同乡宰相夏言,赵高,妒贤嫉能,结党营私,杀李斯全家三百多口,妲己,也不用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李林甫,口蜜腹剑,王莽,篡权夺位.桀纣,;奸臣,叛徒,罪人  “……朱自清死得轻于鸿毛”,当你看到这样的语句时,你会相信它是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所感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现代散文名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之一《匆匆》,相信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但是,这位小学生在读过这一名篇后,产生了这样一个令每一位成人深思的想法。  这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他是带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想法读完课文《匆匆》的。读后,他有了对课文很深的感想。  他在作文中写道,中国打仗时,有许多爱国烈士,他们为国献身,但是,朱自清重病在身,宁可饿死也不要美国“救济粮”,很多人都说他有骨气,但是,这位小学生却觉得这样做一点意义都没有。这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如果说不吃不喝,宁可饿死,可以换来别人一句‘有骨气’,我就觉得朱自清死的轻于鸿毛。生命第一,这是我们老说的一句话,为什么有人宁可饿死,也不吃眼前的粮食呢。都说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但是我认为不会防御,就无法进攻,打仗就是要有强劲的力量,你连饭都不吃,连枪都拿不动,怎么能……”  看完这篇作文后,学生家长很气愤,也很纳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学生的一位亲属告诉记者,孩子有这样的想法,首先肯定的是他对历史不了解,对于朱自清所处年代及时代背景不了解,更不可能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这不能怪孩子,毕竟他才小学六年级。与此同时,还应当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小学课文的选材问题,这是值得教育界人士深思的。  背景链接:  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抗战胜利后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群众运动和学生运动。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1948年6月,在北平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朱自清的高风亮节,赢得了人民的敬仰,赢得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评价。他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到:“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