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东庄镇的东庄镇名胜古迹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东庄镇的名胜古迹有西温的江东祠古戏台,建于明朝。象山的嵩山护国寺、宋末丞相陆秀夫衣冠墓和象山书院。 东庄明代象山书院位于秀屿区东庄嵩山上,距秀屿港码头约2公里,顶有象眼观天,象鼻交榕,故亦名象山。创建于明初,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扩建,清道光九年(1829)重修,供学子求学。
《八闽通志》载:嵩山,在海滨。山顶有峰名“文笔”,其上石壁有苔结“文笔峰”三大字,宛然如书,刮去复生。旁有石室,俗呼“仙姑岩”。峰之下有嵩山院焉。明周瑛《弘治兴化府志》载:其山峭拔,上有万松怪石错布,如人如兽。有嵩山院在上。书院是古代教育机构。始于唐代。原为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才用于讲学。一般在蒙学之上,有的是本地、本省的最高学府。提倡自由讲学,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众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讲习内容以儒家经籍为主,也有专攻武学、医学者。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相传,每逢仙姑岩上的“文笔峰”三字,削去复生,里人必有登第,神秘兮兮。因而,当地人士倡议在仙姑岩右,梵林左鼎建书院,延师课徒。书院曾经培养出吏部、布政司和传旨大人等官员,英贤辈出。历史上,有明洪武工部主事李仕弘、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德美、吏部天官李多见、进士陈日新、云南按察使游云鸿、清闽水师提督游应龙等曾在象山书院就读过。明景泰二年(1451)状元及第柯潜《题文峰岩》:
天作奇峰戴巨鳌,葱葱佳气映宫袍。
千村草色兼天远,万壑秋声挟雨豪。
海月欲生凉似水,涧云初起涌如涛。
兴来把笔题新句,只恐明朝纸价高。
清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官至大理寺卿郭尚先撰写楹联和横匾“文章司命”、“书林”、“艺苑” 及碑记。清道光已丑年(1829)醴泉象山书院碑记载:醴泉里,莆海滨名胜之一也。里中惟象山为冠,巅有巨石耸起,苔纹苍苍,结成“文笔峰”三字,刮去复生,古已载之县志。迩来里协力鸠工,在仙宫右,梵林左鼎建书院,巍然可观,识者谓之地气所钟。文星所萃焉。余视学川省,朝聘肖君、廷元刘君,驰书嘱作碑记。余素阅县志,见此里代有闻人,爱之慕之,以未获亲临其地为憾。兹及于象山之上拓地兴建,以增植人才,行见文教日隆,英贤辈出,此举不可谓盛然矣,于是欣然为之珥笔云。檀樾主竹林陈开山乐捐地壹亩,加捐白金陆两正。
象山书院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殿奉祀“文昌帝君”,石柱上刻对联:“象山有鸟皆成凤,醴水何鱼不化龙。”中殿为“朱子殿”,供奉朱熹神像,石柱上雕刻楹联:“理学渊源垂宇宙,儒宗奥旨立津梁。”后殿为“宗圣殿”,供奉三教先生及孔子坐像,门柱上刻有对联:“三学哲理融寰宇,一笔翰墨扭乾坤。”三殿依山势层层升高,恢宏壮观。殿的柱子、梁架以及额枋等均为石构,体现浑朴的书院特色。书院一度成为东庄中学初期校舍。1990年重建,其朱子殿和宗圣殿于1999年重修。
象山书院有许多名人的摩崖石刻。其中,较著名的有: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冬兴化知府金陵人丁镛题诗:
悬崖峭壁齐虹霓,七盘九折云为梯;
空蒙海气荡日月,千载容我来扳贻。
禅宫一宿爽毛骨,扶桑半夜闻天鸡;
神仙仿佛跨鸾鹤,授我丹诀封紫泥。
该诗在清乾隆年间修纂《莆田县志》时有收录。
还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象山书院教席莆田人唐其章的一首诗刻:
五载谈经在此间,诸生相对有馀闲;
崖前紫石偕朝暮,海外风潮任去还。
好鸟时花亲讲席,苍松翠竹近禅关;
莫云地尽无形胜,不减蓬莱第一山。
象山书院地理位置特殊,文化底蕴深厚。90年代以来,台胞在象山书院附近倡建陈靖姑祖庙。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东庄镇注重景区旅游开发,抓住陈靖姑信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弘扬陈靖姑文化,将东庄象山书院打造成两岸品牌旅游基地,促进两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