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为什么韩寒倒下了,而蒋方舟依然挺立

为什么韩寒倒下了,而蒋方舟依然挺立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为什么韩寒倒下了,而蒋方舟依然挺立

大概去年的这个时候,一场轰轰烈烈的方寒大战正方兴未艾、硝烟弥漫,通过近一年的鏖战厮杀,挺寒一派逐渐偃旗息鼓,最终用沉默来坚守着最后的代言利益。  同样是方舟子扛起大旗的反蒋(方舟)运动,却出师未捷便消弭于无形,犹如缺少捧哏的逗哏,热闹了几句便无声无息了。  张爱玲曾经说过:“出名要趁早”。这句话在当下的意义突出地显现为一种急功近利的自欺运动。  诺贝尔奖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诸项,针对的都是基础研究,它的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可以投放市场并且快速盈利的商品,更不要说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由此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在西方市场经济的状态下由于具有很多融资的渠道而可以维持。  反观中国,虽然举国体制可以使中国在奥运会上拿几块金牌,在科研投入上却充满短视,长达几年、十几年的周期投入,是很难引起那些追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官僚政客所支持的。他们更喜欢用招安的方式来搞定已经定型的科研成果,包括功成名就的作家。  在思想贫瘠的土地上,必定充满奇迹。  在内功尽失的武侠世界,花拳绣腿成为一代宗师的标签。  这是一个神童辈出的时代,营养不良的畸形随处可见。“韩寒”原本是其父韩仁均所用的笔名,最终成为与《萌芽》沆瀣一气的双簧的主角,用亲子做台面上的傀儡木偶,配音的工作当然也就“上阵父子兵”般得默契了,翻出别上自己身份证无法发表的旧稿,改头换面也无非是换张下一代的身份证一同寄出,却也使天马行空的眼睛“慧眼识珠”,一起出演着热闹非凡的假面舞会。最终油彩被真实的唾沫星子冲刷下来,斑驳的丑态拉上了谎言的大幕。  一个七岁开始边识字边创作的“女神童”在香港回归的年头上演,无疑的,背后也有一位年老色衰的作家,稍有不同的是性别。于是牵线木偶在台面上勾画出超出年龄的丹青。经常听人说:小孩子的钱最好赚。其实:小孩子最容易赚钱。  今天咱们谈一下《论小蒋同学的未倒》。  首先,蒋母比韩父要心思细密。虽然作为不知名的三流作家,不论性别如何,都具有敏锐力,而女性在这反面显然得天独厚;在模仿力方面,蒋母更是高出一筹,半老徐娘装扮萌态竟也使一群大老爷们心生怜爱。当然中国人普遍所认为的女子比男子早熟也成为这出“老扮嫩”绝好的背景音乐。  其次,蒋母比韩父更会分阶段走。韩父架设的海市蜃楼阶梯使其子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却也使其失去了可供栖息的避风港,只能在风口浪尖颠簸,也就加大了翻船的可能性。而蒋母确为其女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市、省两级内做好坚实的铺垫,再进军首都。不愧是革命老区出来的,根据地很浓很扎实。  再次,单兵作战的激动灵活与大兵团作战的掣肘。原本韩家父子也是上阵父子兵,前台幕后配合行事,也赚得个盆满钵满。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同时商家如路金波者也逐利而来,于是佛靠金装的炒作便不可避免,团队的最大漏洞在于“没有不透风的墙”。于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而蒋母女却一直是“母女店”,极大地降低了暴露的可能性。只有在小蒋长大独立写专栏时,其浅薄的文学功底和思想水平才暴露,于是真相在抄袭中露出马脚。  最后,媒体先入为主的成见驱动。诸如《南周》等刊物,我是比较欣赏它们的大胆新颖的,但这种好奇的精神在“神童”面前却失去了惯有的理性,一味地在制造惊奇的的氛围中走向神话的边缘。韩父与蒋母都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真相是:媒体们想写一篇现实主义的故事,但写着写着就变成了一篇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颇得莫言真传。  综上所述,结论是焦虑使然、利益使然、昏热使然。  在中国,什么都是短期的,连中国好声音都不让三十六岁以上的晋级,原因无二,没有市场。这倒也跟中国的政治吻合,毕竟公务员都只要三十六以下的。中国的市场是一个个的青春小地摊儿,这是唯一可以称得上市场经济的地方。就冲这,我也得呼吁西方社会尽早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而在西方,任何年龄都是奇迹的创造者。奇迹并不只光顾青春岁月。  明白这一点,韩父、蒋母们就不会停止自己投稿,而只能借助于青春的玩伴了。  明白这一点,商家们可供榨取的对象砰然增多了,市场也就骤然增大了。  明白这一点,媒体们也就不会在神话中找奇迹了,在平凡中将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