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祁致中的生平经历

祁致中的生平经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祁致中的生平经历

祁致中(1913―1939)原名祁宝堂,号明山。山东曹县人。抗日志士。  祁致中 - 参与战争  1931年到黑龙江桦川县驼腰子金矿当工人。1932年秋,金矿被日军侵占。1933年6月,组织矿工打死7名驻矿日军,夺取武器,成立东北山林义勇军,被推举为首领,报号“明山”,群众称之为“明山队”。曾于桦川杨麻子店伏击日军汽车队,毁汽车7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1934年3月初,率队参加依兰县土龙山民众反日暴动,成立东北民众义勇军。9日率起义军占领土龙山镇。10日,率起义军伏击前来镇压的日伪军,击毙饭冢大佐、铃木少佐及警察大队长盖文义以下20余人。继而又指挥部队,击毙前来“讨伐”的日军广濑师团骑兵30余名。同年冬,联合“大刀会”袭击日本武装开拓团,击毙该团100多人。1935年2月,率部至汤原县,要求中共汤原县委改编其队伍,并参加县委党训班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夏,所部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独立师,于桦川、集贤间的七星砬子山建立后方根据地。1937年,独立师发展到1500余人。同年11月,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任军长。1939年7月,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副官长。  祁致中 - 人物生平  祁致中14岁时,跟随同乡几个人来到驼腰子烧炭,“九·一八”事变后,在驼腰子金矿当采金子工人。1933年6月间,祁宝堂组织领导了金矿暴动,成立了“东北山林义勇军”,报字号“明山”,群众称为“明山队”。此后,一直在桦南县的榆树泡、驼腰子、梨树沟、马场甸子等地进行游击战斗。1935年2月,祁致中率队从猴石山下渡过松花江,到了汤原县境内的三甲屯,县委派人与祁致中接头,并把他送到三甲北宋家大院党训班学习了半个月。1935年,由夏云阶介绍,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祁致中回来后,整顿了队伍,严明了纪律,清除了一些坏分子,加强了政治工作。4月间,他率队追随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攻打大、小罗勒密、半截河、新开道、老五团局所、楼山局所等敌人据点。1936年夏,根据吉东特委决定,由勃利团县委书记富振声和祁致中一起,在依兰县二道沟子地方,把这支队伍正式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祁致中任师长。独立师以依兰、桦川为中心,与日伪军进行了多次英勇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1936年秋,祁致中和下江特委巡视员兼富锦县委书记刘忠民,抗联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一起研究决定,在七星砬子上里建立后方根据地,成立修械所、被服厂、学校等。不久,又建了抗日联军七星砬子兵工厂,为支援各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还建立了干部学校和被服厂。同年11月,被满省委根据独立师发展壮大的情况,决定将独立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下辖一个师三个旅,军长祁致中,在富锦、宝清、桦川等地和同江县开展游击战斗。  祁致中 - 错误处死  客观上,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导致人们处理问题简单化。对此,陈雷在回忆中也说,处决祁致中的决定是过火的、轻率的。做出这样的决定,应当是慎之又慎的。但那时处理问题,受着激烈战争的影响,都希望处理问题迅速、果断,生怕拖中生变。这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是简单化工作作风的流弊。主观方面,首先祁致中的自身言行没有得到战友们尤其是赵尚志的包容和接纳。在党支部会议上,在场的六名成员除李在德外,都同意将祁致中处以死刑。本身就说明了一定问题。也许其中有揣度和不违逆赵尚志意愿的因素在里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祁致中自身的一些不满情绪表露,加之他山林队出身的背景,都会使同志们普遍产生一种不安的感觉。不管其自身目的如何,客观上使同志们对其有所猜忌和戒备。在特殊的对敌斗争形势下和内部环境中,祁致中没有掌握好自己言行的尺度,言语尖锐。不认真了解他人特别是赵尚志的性格特征,个性张扬,激化与他人矛盾的同时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以至积怨累加,最终被无端错杀,悲天虎啸。李在德在回忆中也有同感,“同志们受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的影响,对其言行很难宽容,但他毕竟没有发展到成为敌人的地步。因此,对祁致中应留下不杀,而以拒绝执行命令为由把他杀掉应该说是错误的。”其次,赵尚志人事安排上的不妥和归国途中一些“污骂行为”及不当举措也激化了祁致中的对立情绪。在于保合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支部队的组织系统情况,副官长祁致中直属于司令部参谋长戴鸿宾,与电信队队长于保合、教导队指导员李在德地位相当。同是抗联的军长,祁致中尚在戴鸿宾之下,这不能不使祁致中对此有所想法,提出意见不愿意担任副官责任,愿做队员工作。这一提议立即被“尚志同志很严厉的污骂一场”,“在这个纠纷中,致中同志痛哭一场”,后来只是在戴鸿宾的劝说下,勉强接受。虽然祁致中拒绝领受副官长这一职务,很大程度上是对人事安排上的不满所致,但做一名队员不用担当更多的责任,与领导核心接触相对较少,避免与赵尚志发生直接冲突,似乎也可能是祁致中的内心真实写照。回国伊始,赵尚志在缴获马匹的分配上对祁致中的态度明显偏颇。随后,在为乌拉嘎金矿战斗胜利祝捷的模范战士会议上又拒绝祁致中发言,并首先定性说其在“军事行动有罪,当场下令解除其武装”。我们在此没有看到赵尚志对祁致中所犯罪行的具体说明和解除其武装的理由。这些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赵尚志个人英雄主义的情绪此时已极大膨胀,他非要把祁致中压服不可,这反而更加激化了祁致中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赵尚志的个人态度也对祁致中被错杀起到至为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支委会上绝大多数委员对祁致中持杀的态度,但最后的决定权仍在赵尚志手中。作为一名抗联高级将领,应该具备审慎稳妥的工作作风。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里我们不能不对赵尚志当时的心态加以探察。赵尚志入苏求援无果,反被扣押长达一年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苏联方面没有解释。刚刚回国的赵尚志心中应该充满愤懑与猜疑,冲动和焦躁。无须讳言,赵尚志身上有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领袖欲望强烈,在和别人谈论问题时总要抢占上风,从不甘居人下,有时即使自已内心感到做错了事,也决不会公开承认而极力作出各种各样的辩解。而苏联方面以共产国际为名给予他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的口头任命,又使赵尚志充满了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赵尚志身上,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和党性两者矛盾共存,互相冲撞着。当个人英雄主义膨胀到极限的时候,党性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空间。综上,在处死祁致中事件中,由于赵尚志人事安排上的不妥和归国途中一些“污骂行为”及不当举措激化了祁致中的对立情绪。祁致中的自身言行也没有得到战友们尤其是赵尚志的包容和接纳。更为重要的是,赵尚志的个人态度在其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客观上,当时残酷的斗争环境促使人们处理问题简单化,更加速了祁致中被错杀悲剧的上演。也许这就是赵尚志与祁致中共同的悲剧。  祁致中 - 人物结局  1938年初,祁致中去苏联,与赵尚志等一起被苏方关押了一年半。1939年7月回国,任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副官长,不久在一次战斗中被我军错误处死,时年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