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本位是什么意思啊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文化致使这种思想意识深入中国社会的层层面面,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即“糟粕”的那部分。
历史根源
历史根源——传统文化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两家”,即儒家和道家。
在世界儒家文化圈里,中国是核心和发源地。儒家在治人和治国上强调两方面,一是“以德”,另一个是“以礼”,简称为德教和礼教,“以德”就是以德规范人的思维和思想,“以礼”就是以礼来规范人的行为。内部用“德”规范人的思维,外部用“礼”规范人四肢的行为,“克己复礼”即是克制自己符合社会的大礼,这也是儒家的核心观点,教你怎么做人做事。
道家的观点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的是世界观的由来及其由什么构成;道家的第二个观点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讲的是世界有阴阳两极,人也有阴阳两类,这是一种方法论,为的是怎样破解这个世界。
历史根源——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社会和“官本位”内在联系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从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上看,封建社会推行土地分封制,皇帝任命官员,官员按照级别分封土地。与皇帝同父异母的人都定为同姓亲王,拥有皇帝分给他们的大量土地,土地分封制度也是封建制度的核心。
二、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从州、郡、县到中央,通过官来集权,实行金字塔结构,这样的社会必定导致“官本位”。
三、封建社会推崇皇权至上,普天下皆为皇土,一切都是皇帝的,一切都由皇帝说了算。封建社会把“官本位”推向上了极致,社会上“官本位”的土壤就是来自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社会。
一、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体制特点表现在:一是在政治方面集权,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一边倒学习苏联,中国“官本位”的政治体制基本上是学习前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二是在经济方面垄断,三是在政府方面管制过多过细,最后导致一是党政不分,即以党代政;二是政企不分,即政府管制企业,实行原料国家供,干部国家派,利润国家收,资金国家给,把企业变成政府的附属物;三是政事不分,设置大批事业单位,实行准政府职能。计划经济强调“官本位”的表现:一是在管理机制上过于集权,二是片面突出政治,淡出经济效益和利益,三是只讲公平而没有效率,平均主义慢发展,造成短缺经济。排队凭票购物这些都是计划经济的典型特征。最后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造成了“两个不适应”,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这也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告别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干部管理体制
中国现行的垂直任命制的管理体制是强化“官本位”的体制性根源。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后,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但是总体来看,政治体制改革滞后,特别是干部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相比,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沿袭了计划经济的垂直任命制,给强化“官本位”带来了体制土壤和体制条件。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切入和剖析:
一是官设的太多。中央集权和垂直任命制导致官设得太多,机构多、摊子大,官员多、人满为患,比如在中国有的地市副秘书长就有11个,助理达到十几个,这种吃饭财政增加官民比,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实行对口设置机构,中央有什么机构,省、县就有什么机构,甚至到乡、镇都是上下一般粗,最后导致七站八所,从建国初乡公所的七八人,到一个乡、镇公职人员达到250余人,这都是由体制带来的弊端。
二是选官的机制太死。还是少数人在少数人的圈子里选干部,由于是上边给下边发乌纱帽,造成在干部选择导向上的失误,让干部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谁给发的乌纱帽就对谁负责;过度追求短期行为,而没有长远打算;以GDP论英雄,都患有GDP崇拜症,很多干部都形式主义,做秀而不做事,形成政绩工程,取悦领导,等着提拔,对民生工程不重视,造成一届政绩几届包袱。
三是权力的设置过于集中。个人专断,少数人说了算,导致干部追求部门个人既得利益,着重管制审批,轻视公共服务和民生工程。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要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产品,社会上的干部还是都在研究怎样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严重恶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是经济发展不快的一个主要体制性原因。在权力设置上没有实行分权和制衡机制,而是过于集中,少数人说了算和个人说了算。
四是管官的机制太虚。官任命后,给了他权力,下一步就是管制和监管问题。中国的“官本位”制度导致管官的机制太虚,重授权而轻监督,重集权而轻分权,最后导致虚监督和软监督,只有体制内的监督,而没有体制外的监督。比如说纪检委、审计委等都是内部的监督模式,而缺少其它政党和民众的监督,新闻监督也有诸多禁区。这种体制内的监督导致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官场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原因就在于此。为此,需要新闻舆论界的这种外在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