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提成问题。
播放电影《阿Q正传》的一小部分片段。同学们,这是由鲁迅先生著名小说《阿Q正传》改编的影片片段,故事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鲁迅对中华民族的深刻审视和热切关注。我们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读到过鲁迅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
是的,鲁迅就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投影鲁迅像)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2、教学讲授。
(一)掌握字词。
搽(chá)、玄虚(xuán)、省悟(wu)、渺茫(miǎo)、诓骗(kuāng)。
(二)文章如何驳论证的?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3、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搽、玄虚、省悟、自欺欺人、渺茫、脊梁、诓骗、怀古伤今。
4、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5、布置作业。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鲁迅
写作技巧就是写作中进行表现时运用的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
写作方法可以有语言技巧(如修辞,句式,意蕴,用词,作者风格),表现手法(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首尾呼应(也叫前后呼应)、衬托对比、伏笔、白描细描、铺垫。
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构思方法等四大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