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给了你什么启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给我的启示是:应该先人后己,礼让为先,要用社会责任感。虽然无法做到像范仲淹那样胸怀天下,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一位,但至少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保持宽广的心胸,保持乐于助人的品质。
拓展资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出处,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庆历三年(1043),他出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宰相),发起“庆历新政”。新政受挫后,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颍州。皇祐四年(1052)逝世,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岳阳楼记》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是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作的。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郡,在他的主政下,巴陵郡很快政和人通,面目为之一新。公务之余,滕子京又重修了岳阳楼这座名胜古迹。楼修好后,滕子京向范仲淹求文来纪念这件事。范仲淹欣然命笔,于是就有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文章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重修岳阳楼的缘由;第二部分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给人的感受;第三部分也就是引文所出自的部分,是从普通人的“览物之情”引申到“古之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远之境,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其相对完整的上下文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大意是:啊!我曾经探求古时那些仁人志士的情感,他们的心情,大概是不会随天气的阴晴而变化吧!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心是不会随着外物的好坏以及自己的得失荣辱而悲喜的。他们在朝廷上做官,就为百姓担忧;身在江湖,就为君王担忧。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我的忧虑在天下人之前,我的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啊!没有这种人,我又能和谁同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