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从孔子的

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与我们学习为人处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下面是一些例子 以"眉山三苏"而名闻天下的苏氏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的事亦可以给我们很多帮助。苏洵在家教中因材施教。他根据苏轼、苏辙的性格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这一点在他的《名二子说》一文里显示得非常清楚。苏洵针对苏轼坦荡磊落、敢想敢做而"不外饰"的性格,启发他:"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我惧汝之不外饰也。"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车厢底部四面的横木)都各有其用,唯轼(车厢前的横木)好像无用,然而无轼就不算一辆完美的车子。做人最好的是能像车轼那样,既有用于世,又不自显其功。其意思是叫苏轼掩其锋芒。苏洵又用车辙比喻苏辙的性格:"天下之车,莫不有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免矣。"车辙对于行驶的车辆的作用很大,但无功名,也无祸患。苏辙为人也能超然于功名祸福之外,所以苏洵说不必为他担忧。全文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针对二子的性格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各尽其材,成了名扬天下的大学士,苏氏三父子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曾国藩善于根据儿子的气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如针对曾纪泽记性差、悟性较佳的特点,教读书不强求背诵,只要求读懂。他给儿子的老师写信说:"纪泽读书记性差、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纪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数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亦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正是合于儿子的秉性和气质,是因材施教的一个要求。为了发挥曾纪泽悟性强的长处,他教儿子泛观博览,速点速读。他给儿子的家书里是这样写的:"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必须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搁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同时在为人方面,曾国藩也根据曾纪泽、曾纪鸿的不同特点,在家书里写道:"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他还教诫曾纪泽要力戒语言太快、举止过轻的缺点。所有这些教诲都是从曾纪泽这块材料出发,加以琢磨,最后使其成为一块美玉。曾纪泽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与父亲因材施教的教诲有密切的关系。清代教育家汪辉祖也极力提倡因材施教。他说:"子弟的天赋资质,绝对难以一致,师长应该当就他们可造就的方面,采取委婉的方法教诲,使他们成才。如果硬是强迫他们去做自己难以做到的事,一定会把事情弄糟……大的木头用来做屋梁,细小的木头用来做屋椽,师长教育子弟也是这样。"汪辉祖把人才比作屋梁和屋椽,主张顺其材质之可造而教育,不要责以所难。汪辉祖的理论与苏洵、曾国藩因材施教的做法有相通之处。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违反这种方法,就有可能造成让齐达内去打台球、让乔丹去踢足球的局面,不但会让老师觉得学生不爱学习、不配合,并且还会耽误一些人学习成才的机会。所以一方面作为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爱学习的人,要主动说出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以便能让老师给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