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政治的政治化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从人们关注温室气体的那一天起,IPP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报告就被人们认为是最权威的。
1988年,为让各国政府在制订环境政策时有据可循,IPCC作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科学咨询机构应运而生,负责收集、整理和汇总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提出科学评价和政策建议。这时的IPCC更像一个科学机构。
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对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和签署产生了重要影响。2001年7月的第三次报告,则为《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与如何具体执行提供了科学支撑。
根据规则,IPCC各工作组专家的评估报告从初稿到定稿,要经过三次政府和专家评审。所谓政府评审,是由政府组织专家,以各国政府的名义向写作组提交意见;专家评审则是以专家个人名义对报告提出评审意见。正是通过这一渠道,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利益集团以及各学术流派根据各自利益,要求修正、增加或删除有关观点和内容。虽然参加编写报告的科学家来自世界各国,“但目前发布的IPCC评估报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欧盟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报告所选用的科学文献和科学观点也大部分都源自欧盟国家”。
此外,作为联合国的机构,IPCC每年的经费只有区区680万美元,远不够支撑科学研究,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成员国资助。据《华盛顿邮报》透露,2500名科学家组成的IPCC中,有很大一部分科学家的研究经费都来自欧盟成员国。
作为写作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中心潘家华教授也表示,IPCC报告对许多实质性问题是在政府的政治压力下同意修改的。比如这次曼谷第三工作组的报告,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排放以及排放情景这部分中,在额外的减排措施表述中,德国认为“若没有额外的减缓和/或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温室气体排放会继续大幅增长”一句中的“和/或”容易给人误导。德国这一观点得到了澳大利亚、法国、斯洛文尼亚、挪威等的支持,而中国和印度则表示反对,建议将这句话从文本中删去。中国对文本中温室气体将会继续“大幅”增长的表述持有保留意见,这一观点也遭到来自新西兰、挪威、比利时等国家的反对。最后,这句话在给决策者摘要(SPM)中是这样表述的:“以目前的减缓措施以及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未来几十年中将继续增长。”
“其实,IPCC政治化倾向从它三个工作组的设置就能看出来。”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迎表示,第一工作组主要是科学事实,第二工作组主要谈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三工作组就涉及应对措施了,这跟现实经济政治利益等方面结合得更为紧密。
IPCC这种从科学覆盖到经济进而到政治的特点,使得各成员国在应对环境变化问题的机构设置上也出现了从科技型事业部门到宏观经济和社会调控部门的转变。1990年时,中国在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由时任国务委员的宋健担任组长。1998年,在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过程中,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的气候办是它的执行办公室,外交部和发改委属于组长单位。事实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前身在1998年之前隶属于国家气象局,后来为适应气候变化问题政治经济化的国际新形势,这个协调小组被调整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下,由曾培炎任组长。
对于IPCC这种由欧盟主导的政治化倾向,美国一些学者公开声称,IPCC已彻底沦为某些国家的政治工具。